基础信息

书名:刑事庭审的中国问题及应对
作者:李学军;朱梦妮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ISBN:9787300301105
字数:310千字

推荐语

庭审是刑事诉讼形态完整的体现,也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和重心。

内容简介

在刑事庭审现场,法官需基于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和意见阐述,方能对侦查、审查起诉的有效性作出结论性评断,并终决定被告人的命运。我国现行刑事庭审制度以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标志、以2014年启动的司法改革为基点,确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刑事庭审模式,即:既具备当事人主义的某些特征,又不乏职权主义的元素设置,还带有传统诉讼文化的固有内容。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予以解决。故为了给出一个刑事庭审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本书首先梳理了我国庭审模式、相关制度及程序规范的过往历程,并从审理秩序、庭审功效、职能均衡、规程运作方面的深层原因切入,剖析了刑事庭审虚化背后的典型问题。随后立足于我国刑事庭审所身处的深化转型期,评述了以审判中心主义为代表的新近改革的积极意义,反思了亟待深入展开的学理盲点,并从理论和机制两个维度对本土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对域外的法治要素予以合理借鉴。后围绕关系到我国刑事庭审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即作为前提的程序分流机制、作为主体的证据调查规程、作为保障的庭外相关制度和作为助推动力的智慧创新探索,分别进行了专门化研究,以期在整体上为推动、促进我国的刑事庭审真正走向实质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贡献一定的理论增量。

作者简介

作者李学军,女,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访问学者,芬兰拉普兰大学法学院2012年3月至4月交换教授。主要从事证据法学、物证技术学、刑事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等方向的研究。代表性成果:著译类,《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物证技术学》《美国刑事诉讼规则》《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路径和方法研究》《意见证据制度研究》《漂移的证据法》等;论文类,《诉讼中专门性问题的解决之道:兼论我国鉴定制度和法定证据形式的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人权保障”及“科技进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四十年发展史及其核心要素、助推器》《瑕疵证据及其补救规则的适用》《意见证据规则要义:以美国为视角》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