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书名: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作者:陆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ISBN:9787117251242
字数:1884千字
推荐语
国内精神病学领域权威经典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沈渔邨院士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精神病学专业的工程院院士,对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感谢沈院士的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精神病学》再版,特将本书更名为《沈渔邨精神病学》。《沈渔邨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领域最经典的参考书之一,目前国内精神病学界的中青年专家,几乎都是学习沈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成长起来的。精神病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及时更新再版也尤为必要。既往参与图书编写的专家以北京地区为主,此次再版进一步扩大编者的地域范围,使全国年富力强的专家均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编写队伍更好地体现了本书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本版图书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最新的知识进展。
作者简介
编者陆林,1966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 Neurosci》《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和《J Neurosci》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是我国第一位将国内精神病学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学者,总引用1万余次,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在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爱国卫生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利用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积极推动我国精神病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了美国Lieber-北京大学转化神经精神病学联合研究所,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多种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平台及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