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书名: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作者:周裕锴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ISBN:9787309130966
字数:142千字

推荐语

本书研究北宋后期出现的“文字禅”和“以文字为诗”的现象,这是宋代文化全面繁荣的产物。

内容简介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文字禅”时代。佛经律论的疏解、语录灯录的编纂、颂古拈古的制作、诗词文赋的吟诵,一时空前繁荣。号称“不立文字”的禅宗,一变而为“不离文字”的禅宗,玄言妙语、绮文丽句都成了禅的体现,中国禅宗史上出现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宗教文化景观。与“文字禅”的兴盛相对应,北宋中叶以后的诗歌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以文字为诗”的时代。唐诗中的兴象意境,一变而为宋诗的诗眼句法。无论是王安石的工整、苏轼的新颖,还是黄庭坚的奇崛,都致力于语言的选择与安排。宋诗学中的许多命题,如“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句中有眼”等等,都着眼于文字的讨论。宋代禅学与诗学这种同步的“语言学转向”并非偶合,而有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借用佛教术语来说,即二者缔结了文字因缘。无论是禅学立场的“以诗语禅”,还是诗学立场的“以禅喻诗”,都可见出这一点。事实上,尽管诗与禅相互渗透的过程开始于唐代,但二者真正的融合却完成于北宋中叶以后。可以说,“文字”是诗与禅最终融合的唯一中介。换言之,诗与禅其他相似的内在机制,如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思维方式的非分析性、肯定和表现主观心性等,只提供诗禅融合的可能性,而二者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才将可能性真正转化为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禅”和“以文字为诗”提供了诗禅相融的最佳范本。在考察大量的禅宗、诗歌文献以及禅僧与士大夫的活动史实后认为,禅宗与诗歌的这一次“语言学转向”,体现了宋人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是宋代文化全面繁荣的产物,而禅与诗在文字上的相互渗透和深层对应,在文化史上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周裕锴,1954年生,成都华阳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苏轼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韩国东方学会、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编委。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法眼与诗心》《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语言的张力》等书,为《苏轼全集校注》三位主编之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