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书名: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
作者:漆松涛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117263986
字数:354千字

推荐语

本书旨在让相关医学工作者重视膜性结构对神经外科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对疾病的理解和外科实践。

内容简介

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弥补了经典神经外科理论的重大缺陷,目前现有的神经外科解剖基础理论,仅关注了颅内神经组织、血管组织及一些附属结构如骨性标志、脑室和静脉窦等,对颅内膜的阐述少之又少,但其实颅内疾病和膜性结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某些膜性结构的变异直接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如鞍膈发育障碍造成的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而目前很多未知发生机理的疾病,均有可能和膜性结构的构成相关,如硬脑膜动静脉瘘很可能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膜性结构发育异常相关、Dandy-walker综合征很可能和第四脑室出口处膜性结构异常相关。这些都有待于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来深入阐述。2)颅内膜性结构的解剖学个体变异,直接关系到肿瘤的生长方式。正如我们在鞍区颅咽管瘤上的阐述,垂体柄袖套的完整性、厚薄,以及垂体间膜的发育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了颅咽管瘤的生长方式,并最终决定了其和第三脑室底重要神经层之间的关系,也和手术难度及预后直接相关。不理解该部位膜性结构的构成和发育情况,将在手术中失去界面,而最终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而类似的膜性影响作用,我们已经在鞍结节和蝶骨嵴脑膜瘤、听神经瘤,以及松果体区肿瘤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而阐明更多的颅内疾病及其和膜性结构的关系,也正是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的研究意义所在。3)神经外科手术遇到最多的也是膜,我们正是在解剖了一个又一个的膜性结构后,才能达到疾病的精准外科切除。在充分理解了疾病和膜性结构的关系后,分析膜性层次对手术的界面作用,结合疾病的起源和生长方式,设计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术中操作步骤,也是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的重要部分。以鞍膈脑膜瘤为例,如不熟悉鞍区穿支动脉和膜性结构的关系,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势必造成大量穿支血管的损伤,从而出现下丘脑、基底节区域的梗死,这样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但我们在充分了解颈内动脉内侧膜及丝索带膜结构的理论后,预先将附着蛛网膜解剖,避免穿支动脉牵拉,减少了血管损伤,给病人带来了最佳的手术疗效。

作者简介

编者漆松涛,江西宜丰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南方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大外科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为《Neruosurgery中文版》《WebmedCentr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十几家中外医学杂志副主编和编委;荣获广东省首届名医,获第12届丁颖科技奖“中国名医百强榜”等称号。在颅底、鞍区与松果体区等深部肿瘤的手术治疗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在国际、国内享有重要发言权,是中国极少有对国际医疗有原创性贡献的专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2次,发表文章3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3部,英文专著1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